首頁 > 最新消息 > 芭樂票、香蕉錢來由 央行粉絲頁說分明
新竹支票資金問題援助,新竹票據貼現
中央銀行昨(27)日在粉絲專頁上貼文,為粉絲們解釋何謂「芭樂票」和「香蕉錢」(banana money)。
央行指出,「芭樂票」就是所謂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。以前,開「芭樂票」是要被抓去關的;1987年3月起,「票據法」的支票刑罰制度廢除,開「芭樂票」就只有民事責任。
為什麼空頭支票會挑上芭樂呢?據說是長久以來口誤的結果。有一說法是,台灣南部老一輩民眾在支票跳票時會說「不去啊」(put khì --ah),因此空頭支票被稱作「不啦票」;愈唸愈快的結果,就變成了「菝仔票」(pa̍t-á-phiò),或寫作「芭樂票」。
另一說法是從日語而來。日語的「不渡」為支票無法兌現的意思;日治時期,台灣民眾便將空頭支票稱為「不渡票」(台語發音),後來誤傳為「佛仔票」,最後才演變成今天大家熟知的「芭樂票」。
新竹支票資金問題援助,新竹支票貼現
至於「香蕉錢」或稱「香蕉票」(banana note)、「香蕉葉錢」(banana leaf money),則是被馬來西亞民眾用來形容不值錢的鈔票或東西。香蕉錢的由來據說是二戰時期,大日本帝國政府在馬來聯邦、北婆羅洲一帶大量印製軍票,作為交易用途,其中10元面值鈔券上印有香蕉樹,這些日本軍票因此被稱為「香蕉錢」。1945年日本戰敗後,這些「香蕉錢」也變得一文不值。另一說法則是,香蕉葉具消毒作用、容易生長,且可免費取得,因此被作為免洗餐具的替代品,就如同二戰後的日本軍票一樣不值錢。
馬來西亞媒體曾多次使用「香蕉錢」一詞,來嘲諷馬來西亞的鈔票恐變得一文不值。
新竹票貼,新竹支客票資金問題援助
央行說,其實,芭樂和香蕉的營養價值高,還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減肥聖品;以香蕉為主食之一的幾內亞、烏干達、索馬利亞等國,也都將香蕉印在鈔券上。只是在一連串的陰錯陽差下,芭樂和香蕉就變成了不受歡迎的代名詞。
來源:UDN